实施前端微服务化的六七种方式

2023-11-16

微前端架构是一种类似于微服务的架构,它将微服务的理念应用于浏览器端,即将 Web 应用由单一的单体应用转变为多个小型前端应用聚合为一的应用

由此带来的变化是,这些前端应用可以独立运行独立开发独立部署。以及,它们应该可以在共享组件的同时进行并行开发——这些组件可以通过 NPM 或者 Git Tag、Git Submodule 来管理。

注意:这里的前端应用指的是前后端分离的单应用页面,在这基础才谈论微前端才有意义。

结合我最近半年在微前端方面的实践和研究来看,微前端架构一般可以由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 使用 HTTP 服务器的路由来重定向多个应用
  2. 在不同的框架之上设计通讯、加载机制,诸如 Mooa 和 Single-SPA
  3. 通过组合多个独立应用、组件来构建一个单体应用
  4. iFrame。使用 iFrame 及自定义消息传递机制
  5. 使用纯 Web Components 构建应用
  6. 结合 Web Components 构建

不同的方式适用于不同的使用场景,当然也可以组合一起使用。那么,就让我们来一一了解一下,为以后的架构演进做一些技术铺垫。

基础铺垫:应用分发路由 -> 路由分发应用

在一个单体前端、单体后端应用中,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即路由是由框架来分发的,框架将路由指定到对应的组件或者内部服务中。微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做的事情是,将调用由函数调用变成了远程调用,诸如远程 HTTP 调用。而微前端呢,也是类似的,它是将应用内的组件调用变成了更细粒度的应用间组件调用,即原先我们只是将路由分发到应用的组件执行,现在则需要根据路由来找到对应的应用,再由应用分发到对应的组件上。

后端:函数调用 -> 远程调用

在大多数的 CRUD 类型的 Web 应用中,也都存在一些极为相似的模式,即:首页 -> 列表 -> 详情:

  • 首页,用于面向用户展示特定的数据或页面。这些数据通常是有限个数的,并且是多种模型的。
  • 列表,即数据模型的聚合,其典型特点是某一类数据的集合,可以看到尽可能多的数据概要(如 Google 只返回 100 页),典型见 Google、淘宝、京东的搜索结果页。
  • 详情,展示一个数据的尽可能多的内容。

如下是一个 Spring 框架,用于返回首页的示例:

@RequestMapping(value="/")
public ModelAndView homePage(){
 return new ModelAndView("/WEB-INF/jsp/index.jsp");
}

对于某个详情页面来说,它可能是这样的:

@RequestMapping(value="/detail/{detailId}")
public ModelAndView detail(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ModelMap model){
 ....
 return new ModelAndView("/WEB-INF/jsp/detail.jsp", "detail", detail);
}

那么,在微服务的情况下,它则会变成这样子:

@RequestMapping("/name")
public String name(){
 String name = restTemplate.getForObject("http://account/name", String.class);
 return Name" + name;
}

而后端在这个过程中,多了一个服务发现的服务,来管理不同微服务的关系。

前端:组件调用 -> 应用调用

在形式上来说,单体前端框架的路由和单体后端应用,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依据不同的路由,来返回不同页面的模板。

const appRoutes: Routes = [
 { path: 'index', component: IndexComponent },
 { path: 'detail/:id', component: DetailComponent },
];

而当我们将之微服务化后,则可能变成应用 A 的路由:

const appRoutes: Routes = [
 { path: 'index', component: IndexComponent },
];

外加之应用 B 的路由:

const appRoutes: Routes = [
 { path: 'detail/:id', component: DetailComponent },
];

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怎么将路由分发到这些不同的应用中去。与此同时,还要负责管理不同的前端应用。

路由分发式微前端

路由分发式微前端,即通过路由将不同的业务分发到不同的、独立前端应用上。其通常可以通过 HTTP 服务器的反向代理来实现,又或者是应用框架自带的路由来解决。

就当前而言,通过路由分发式的微前端架构应该是采用最多、最易采用的 “微前端” 方案。但是这种方式看上去更像是多个前端应用的聚合,即我们只是将这些不同的前端应用拼凑到一起,使他们看起来像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是它们并不是,每次用户从 A 应用到 B 应用的时候,往往需要刷新一下页面。

在几年前的一个项目里,我们当时正在进行遗留系统重写。我们制定了一个迁移计划:

  1. 首先,使用静态网站生成动态生成首页
  2. 其次,使用 React 计划栈重构详情页
  3. 最后,替换搜索结果页

整个系统并不是一次性迁移过去,而是一步步往下进行。因此在完成不同的步骤时,我们就需要上线这个功能,于是就需要使用 Nginx 来进行路由分发。

如下是一个基于路由分发的 Nginx 配置示例:

http {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www.phodal.com;
 location /api/ {
 proxy_pass http://http://172.31.25.15:8000/api;
 }
 location /web/admin {
 proxy_pass http://172.31.25.29/web/admin;
 }
 location /web/notifications {
 proxy_pass http://172.31.25.27/web/notifications;
 }
 location / {
 proxy_pass /;
 }
 }
}

在这个示例里,不同的页面的请求被分发到不同的服务器上。

随后,我们在别的项目上也使用了类似的方式,其主要原因是:跨团队的协作。当团队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除此,还有 Angluar 跳崖式升级的问题。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前台使用 Angular 重写,后台继续使用 Angular.js 等保持再有的技术栈。在不同的场景下,都有一些相似的技术决策。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它适用于以下场景:

  • 不同技术栈之间差异比较大,难以兼容、迁移、改造
  • 项目不想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这个系统的改造上
  • 现有的系统在未来将会被取代
  • 系统功能已经很完善,基本不会有新需求

而在满足上面场景的情况下,如果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还可以采用 iframe 的方式来解决。

使用 iFrame 创建容器

iFrame 作为一个非常古老的,人人都觉得普通的技术,却一直很管用。

HTML 内联框架元素  <iframe> 表示嵌套的正在浏览的上下文,能有效地将另一个 HTML 页面嵌入到当前页面中。

iframe 可以创建一个全新的独立的宿主环境,这意味着我们的前端应用之间可以相互独立运行。采用 iframe 有几个重要的前提:

  • 网站不需要 SEO 支持
  • 拥有相应的应用管理机制

如果我们做的是一个应用平台,会在我们的系统中集成第三方系统,或者多个不同部门团队下的系统,显然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案。一些典型的场景,如传统的 Desktop 应用迁移到 Web 应用:

如果这一类应用过于复杂,那么它必然是要进行微服务化的拆分。因此,在采用 iframe 的时候,我们需要做这么两件事:

  • 设计管理应用机制
  • 设计应用通讯机制

加载机制。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去加载、卸载这些应用;在这个过程中,采用怎样的动画过渡,让用户看起来更加自然。

通讯机制。直接在每个应用中创建 postMessage 事件并监听,并不是一个友好的事情。其本身对于应用的侵入性太强,因此通过 iframeEl.contentWindow 去获取 iFrame 元素的 Window 对象是一个更简化的做法。随后,就需要定义一套通讯规范:事件名采用什么格式、什么时候开始监听事件等等。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笔者之前写的微前端框架:Mooa。

不管怎样,iframe 对于我们今年的 KPI 怕是带不来一丝的好处,那么我们就去造个轮子吧。

自制框架兼容应用

不论是基于 Web Components 的 Angular,或者是 VirtualDOM 的 React 等,现有的前端框架都离不开基本的 HTML 元素 DOM。

那么,我们只需要:

  1. 在页面合适的地方引入或者创建 DOM
  2. 用户操作时,加载对应的应用(触发应用的启动),并能卸载应用。

第一个问题,创建 DOM 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而第二个问题,则一点儿不容易,特别是移除 DOM 和相应应用的监听。当我们拥有一个不同的技术栈时,我们就需要有针对性设计出一套这样的逻辑。

尽管 Single-SPA 已经拥有了大部分框架(如 React、Angular、Vue 等框架)的启动和卸载处理,但是它仍然不是适合于生产用途。当我基于 Single-SPA 为 Angular 框架设计一个微前端架构的应用时,我最后选择重写一个自己的框架,即 Mooa。

虽然,这种方式的上手难度相对比较高,但是后期订制及可维护性比较方便。在不考虑每次加载应用带来的用户体验问题,其唯一存在的风险可能是:第三方库不兼容

但是,不论怎样,与 iFrame 相比,其在技术上更具有可吹牛逼性,更有看点。同样的,与 iframe 类似,我们仍然面对着一系列的不大不小的问题:

  • 需要设计一套管理应用的机制
  • 对于流量大的 toC 应用来说,会在首次加载的时候,会多出大量的请求

而我们即又要拆分应用,又想 blabla……,我们还能怎么做?

组合式集成:将应用微件化

组合式集成,即通过软件工程的方式在构建前、构建时、构建后等步骤中,对应用进行一步的拆分,并重新组合。

从这种定义上来看,它可能算不上并不是一种微前端——它可以满足了微前端的三个要素,即:独立运行独立开发独立部署。但是,配合上前端框架的组件 Lazyload 功能——即在需要的时候,才加载对应的业务组件或应用,它看上去就是一个微前端应用。

与此同时,由于所有的依赖、Pollyfill 已经尽可能地在首次加载了,CSS 样式也不需要重复加载。

常见的方式有:

  • 独立构建组件和应用,生成 chunk 文件,构建后再归类生成的 chunk 文件。(这种方式更类似于微服务,但是成本更高)
  • 开发时独立开发组件或应用,集成时合并组件和应用,最后生成单体的应用。
  • 在运行时,加载应用的 Runtime,随后加载对应的二手手游账号买号平台应用代码和模板。

应用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其忽略图中的 “前端微服务化”):

这种方式看上去相当的理想,即能满足多个团队并行开发,又能构建出适合的交付物。

但是,首先它有一个严重的限制:必须使用同一个框架。对于多数团队来说,这并不是问题。采用微服务的团队里,也不会因为微服务这一个前端,来使用不同的语言和技术来开发。当然了,如果要使用别的框架,也不是问题,我们只需要结合上一步中的自制框架兼容应用就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

其次,采用这种方式还有一个限制,那就是:规范!*规范!*规范!。在采用这种方案时,我们需要:

  • 统一依赖。统一这些依赖的版本,引入新的依赖时都需要一一加入。
  • 规范应用的组件及路由。避免不同的应用之间,因为这些组件名称发生冲突。
  • 构建复杂。在有些方案里,我们需要修改构建系统,有些方案里则需要复杂的架构脚本。
  • 共享通用代码。这显然是一个要经常面对的问题。
  • 制定代码规范。

因此,这种方式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软件工程问题。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四种方案,每个方案都有自己的利弊。显然,结合起来会是一种更理想的做法。

考虑到现有及常用的技术的局限性问题,让我们再次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

纯 Web Components 技术构建

在学习 Web Components 开发微前端架构的过程中,我尝试去写了我自己的 Web Components 框架:oan。在添加了一些基本的 Web 前端框架的功能之后,我发现这项技术特别适合于作为微前端的基石

Web Components 是一套不同的技术,允许您创建可重用的定制元素(它们的功能封装在您的代码之外)并且在您的 Web 应用中使用它们。

它主要由四项技术组件:

  • Custom elements,允许开发者创建自定义的元素。
  • Shadow DOM,即影子 DOM,通常是将 Shadow DOM 附加到主文档 DOM 中,并可以控制其关联的功能。而这个 Shadow DOM 则是不能直接用其它主文档 DOM 来控制的。
  • HTML templates,即 <template> 和 <slot> 元素,用于编写不在页面中显示的标记模板。
  • HTML Imports,用于引入自定义组件。

每个组件由 link 标签引入:

<link rel="import" href="components/di-li.html">
<link rel="import" href="components/d-header.html">

随后,在各自的 HTML 文件里,创建相应的组件元素,编写相应的组件逻辑。一个典型的 Web Components 应用架构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这边方式与我们上面使用 iframe 的方式很相似,组件拥有自己独立的 Scripts 和 Styles,以及对应的用于单独部署组件的域名。然而它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要直接使用 Web Components 来构建前端应用的难度有:

  • 重写现有的前端应用。是的,现在我们需要完成使用 Web Components 来完成整个系统的功能。
  • 上下游生态系统不完善。缺乏相应的一些第三方控件支持,这也是为什么 jQuery 相当流行的原因。
  • 系统架构复杂。当应用被拆分为一个又一个的组件时,组件间的通讯就成了一个特别大的麻烦。

Web Components 中的 ShadowDOM 更像是新一代的前端 DOM 容器。而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浏览器,都可以完全支持 Web Components。

结合 Web Components 构建

Web Components 离现在的我们太远,可是结合 Web Components 来构建前端应用,则更是一种面向未来演进的架构。或者说在未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开始采用这种方式来构建我们的应用。好在,已经有框架在打造这种可能性。

就当前而言,有两种方式可以结合 Web Components 来构建微前端应用:

  • 使用 Web Components 构建独立于框架的组件,随后在对应的框架中引入这些组件
  • 在 Web Components 中引入现有的框架,类似于 iframe 的形式

前者是一种组件式的方式,或者则像是在迁移未来的 “遗留系统” 到未来的架构上。

在 Web Components 中集成现有框架

现有的 Web 框架已经有一些可以支持 Web Components 的形式,诸如 Angular 支持的 createCustomElement,就可以实现一个 Web Components 形式的组件:

platformBrowser()
 .bootstrapModuleFactory(MyPopupModuleNgFactory)
 .then(({injector}) => {
 const MyPopupElement = createCustomElement(MyPopup, {injector});
 customElements.define(‘my-popup’, MyPopupElement);
});

在未来,将有更多的框架可以使用类似这样的形式,集成到 Web Components 应用中。

集成在现有框架中的 Web Components

另外一种方式,则是类似于 Stencil 的形式,将组件直接构建成 Web Components 形式的组件,随后在对应的诸如,如 React 或者 Angular 中直接引用。

如下是一个在 React 中引用 Stencil 生成的 Web Components 的例子: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ReactDOM from 'react-dom';
import './index.css';
import App from './App';
import registerServiceWorker from './registerServiceWorker';

import 'test-components/testcomponents';

ReactDOM.render(<App />, document.getElementById('root'));
registerServiceWorker();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就可以构建出独立于框架的组件。

同样的 Stencil 仍然也只是支持最近的一些浏览器,比如:Chrome、Safari、Firefox、Edge 和 IE11

复合型

复合型,对就是上面的几个类别中,随便挑几种组合到一起。

我就不废话了~~。

结论

那么,我们应该用哪种微前端方案呢?答案见下一篇《微前端快速选型指南》

相关资料:

  • MDN 影子DOM(Shadow DOM)
  • Web Components
  • Shadow DOM v1:独立的网络组件
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请联系:hwhale#tublm.com(使用前将#替换为@)

实施前端微服务化的六七种方式 的相关文章

随机推荐

  • iMazing传输 iPhone 备忘录和通话记录功能

    对于经常需要进行客户联系的业务员来说 通过整理通话记录 能够统计到拜访客户的次数 效果等数据 如果是通过手动统计的方式 将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iMazing为苹果设备用户提供了功能齐全的通话管理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使用该功能 查询相关的通话
  • 使用Python搭建代理服务器- 爬虫代理服务器详细指南

    搭建一个Python爬虫代理服务器可以让你更方便地管理和使用代理IP 下面是一个详细的教程来帮助你搭建一个简单的Python爬虫代理服务器 1 首先 确保你已经安装了Python 你可以在官方网站 https www python org
  • 打开c语言生成exe文件,出现闪退的解决方法

    额 在给大一学弟上第一节实验课的时候 经常有学弟问我 为什么打开c语言生成的exe文件 立马闪退 起初个别问的时候 我只是简单的说明程序运行完了 就自动关了 现在先不用涉及这个 以后自然懂了 但是后来问的人多了 我就觉得有必要先给他们提一下
  • Entity Framework Core系列教程-24-使用存储过程

    在Entity Framework Core中使用存储过程 在这里 您将学习如何在Entity Framework Core中执行数据库存储过程 EF Core提供了以下方法来执行存储过程 DbSet
  • 【总结】C++各种进制转换函数汇总

    文章目录 前言 一 指定格式转换输出 二 任意2 36进制数转化为10进制数 三 10进制数转换为任意的n进制数 四 使用字符串流string stream进制转换 前言 进制之间的转换有两种方法 自定义进制转换函数 将一个n进制的数转换为
  • FFmpeg中AVDictionary介绍

    FFmpeg中的AVDictionary是一个结构体 简单的key value存储 经常使用AVDictionary设置或读取内部参数 声明如下 具体实现在libavutil模块中的dict c h 提供此结构体是为了与libav兼容 但它
  • gcc命令生成静态库和动态库

    一 基本概念1 1什么是库在windows 平台和linux 平台下都大量存在着库 本质上来说库是一种可执行代码的二进制形式 可以被操作系统载入内存执行 由于windows 和linux 的平台不同 主要是编译器 汇编器和连接器的不同 因此
  • pandas 数据结构

    Series常用操作 知道 Series创建 传入一个Python列表 如果传入的数据类型是统一的数字 那么最终的dtype类型是int64 如果传入的数据类型是统一的字符串 那么最终的dtype类型是object 如果传入的数据类型是多种
  • TensorFlow搭建CNN-LSTM混合模型实现多变量多步长时间序列预测(负荷预测)

    目录 I 前言 II CNN LSTM III 代码实现 3 1 数据处理 3 2 模型训练 测试 3 3 实验结果 IV 源码及数据 I 前言 前面已经写了很多关于时间序列预测的文章 深入理解PyTorch中LSTM的输入和输出 从inp
  • input标签限制只能输入数字

  • 操作系统实验:银行家算法(C语言)

    实验内容 某系统中进程P1 P2 P3 Pn 同时请求资源R1 R2 R3 Rn 已知t0时刻资源分配情况 参考下表 1 编写程序 分析当前系统状态是否安全 若系统安全 请输出安全序列 2 在系统安全的情况下 若有进程提出资源请求 如t1时
  • 人脸识别之caffe-face

    该论文为2016年的一篇ECCV ADiscriminative Feature Learning Approach for Deep Face Recognition 还是深圳先进院乔宇老师组的一篇 不管是思想还是效果都非常的棒 论文思想
  • Perl调用shell命令方法小结(system/反引号/exec)

    system 反引号 exec 为避免shell命令的特殊符号采用先变量定义的方法 system perl也可以用system调用shell的命令 它和awk的system一样 返回值也是它调用的命令的退出状态 root AX3sp2 ca
  • 单片机控制继电器实验

    单片机控制继电器实验 在各种自动控制设备中 都存在一个低压的自动控制电路与高压电气电路的互相连接问题 一方面要使低压的电子电路的控制信号能够控制高压电气电路的执行元件 如电动机 电磁铁 电灯等 另一方面又要为电子线路的电气电路提供良好的电隔
  • 如何安装以及用相关插件配置OBSIDIAN?

    之前看人推荐logseq就尝试了一下 吐槽跨设备同步难搞 然后被人种草了Obsidian 这几天使用下来感觉确实比logseq好用多了 第三方插件同步虽然有点冲突但大体上还好 现在考虑怎么去合理规划tag以及wiznote笔记的迁移 虽说感
  • 刷脸支付机会是留给敢迈出第一步的人

    从支付宝推出余额宝 花呗等功能大幅培养用户理财习惯 到微信支付通过微信红包打通朋友圈 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擂台之战从未平息 面对10亿交易笔数到20亿的跨越 较量已经从扫码支付延伸至了各式各样的甚至难啃的场景 比如停车场无感支付 线下的刷脸支
  • Docker笔记(精简版)

    文章目录 初始Docker 学习背景 Docker解决依赖兼容问题 Docker解决操作系统环境差异 Docker架构 镜像和容器 DockerHub Docker架构 安装Docker 卸载 可选 安装Docker 启动docker 配置
  • VS静态编译C/C++解决程序丢失 VCRUNTIME140.dll

    VS静态编译C C 解决程序丢失 VCRUNTIME140 dll1VS静态编译C C 解决程序丢失 VCRUNTIME140 dll2VS静态编译C C 解决程序丢失 VCRUNTIME140 dll3VS静态编译C C 解决程序丢失 V
  • 【C++ 并发与多线程】std::thread类-为共享数据加锁 2

    正交 消除无关事务之间的影响 力求高内聚低耦合 死锁的概念略去不说 死锁有可能发生在使用多个互斥量的场景下 也可能存在没有使用互斥量的场景 两个线程都在等待对方释放互斥量 两个线程都调用了对方的join 函数 为了解决两个线程都在等待对方释
  • 实施前端微服务化的六七种方式

    微前端架构是一种类似于微服务的架构 它将微服务的理念应用于浏览器端 即将 Web 应用由单一的单体应用转变为多个小型前端应用聚合为一的应用 由此带来的变化是 这些前端应用可以独立运行 独立开发 独立部署 以及 它们应该可以在共享组件的同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