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C51+uCos-II 近距离了解操作系统任务切换原理

2023-05-16

前言

从 C51+uCos-II 简单介绍下任务切换的原理
方便大家更形象的理解多任务怎么切换

为后续写 x86+Linux 任务切换做铺垫练手吧

参考资料如下:
uCos-II 源码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及 C51 编程技术》
《C51》
《基于单片机 8051 的嵌入式开发指南》

硬件上下文及中断返回

首先了解下硬件上下文以中函数调用,中断调用及返回

C51 硬件上下文

所谓硬件上下文吧,可以简单理解为 CPU 核心硬件寄存器,因为硬件是不同任务共用的,所以针对不同的任务,总会有一部分寄存器配置是
不一样的,这些不一样的需要各个任务自己保存好,针对 C51 呢,其硬件上下文有如下部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ACC):  8 位累加寄存器
B: 工作寄存器,为乘法和除尘指令设置,可作中间寄存器
PSW: 程序状态寄存器
PC: 存放 CPU 要执行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SP: 堆栈寄存器 
DPTR(DPH+DPL): 为 16 位数据指针寄存器
R0-R7: 通用寄存器

这就是硬件上下文简单介绍

函数调用及返回

函数调用寄存器传参规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函数返回寄存器传参规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中断调用规则: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在函数被调用时,将 A,B,DPH,DPL,PSW 保护在堆栈上
2. 如果工作寄存器未说明为 using 属性,所有的工作寄存器保护在堆栈上
3. 保护的 SFR 和寄存器在函数退出时恢复
4. 函数以 RETI 结束

实现任务切换主要是通过软件设置堆栈,模拟中断完成实现的。

任务上下文

针对 uCos 任务用一个任务控制块表示

typedef struct os_tcb {
    OS_STK        *OSTCBStkPtr;        /* 指向任务栈的栈顶                           */

	。。。
} OS_TCB;

上面乍看乱糟糟的一堆,相关的也就是,实际上用来保存硬件上下文的就是第一个参数

OS_STK        *OSTCBStkPtr;        /* 指向任务栈的栈顶                           */

任务初始化堆栈就是在这里保存的,顺序如下:

*        : 任务栈结构示意图(杨屹)
*
*                                    ---------- -
*                  用户栈最高地址---->|        | |
*                                    ---------- |
*                                    |   ...  | 仿真堆栈空间
*----------                          ---------- | 每任务一个
*|OSTCBCur|               ?C_XBP---->|        | | KEIL自动处理
*----------                          ---------- -
*    |                               |空闲间隔|
*    |     -----------------------   ----------                           ----------
*    \---->|OSTCBCur->OSTCBStkPtr|   |?C_XBP低|                    SP---->|        |
*          -----------------------   ----------                           ----------
*                     |              |?C_XBP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长度                       |        | +1
*                     |              |   .    | |                         ----------
*                     |              |   .    | |             OSStack---->|        | 0
*                     |              ---------- |                         ----------
*                     |              |函数地址| |          OSStkStart---->| 不关心 | -1  低地址
*                     |              ---------- -                         ----------
*                     \------------->|  长度  | 低地址                   系统硬件堆栈
*                                    ----------
*                                     用户堆栈                        长度=SP-OSStkStart
*********************************************************************************************************
void *OSTaskStkInit(void(*task)(void *pd), void *ppdata, void *ptos, INT16U opt) REENTRANT
{
	OS_STK *stk;
	ppdata=ppdata;
	opt	  =opt;						/* opt没被用到,保留此语句防止警告产生 			*/
	stk	  =(OS_STK *)ptos;			/* 任务堆栈最低有效地址 						*/
	*stk++=15;						/* 任务堆栈长度 								*/
	*stk++=(INT16U)task & 0xFF;		/* 任务代码地址低8位 							*/
	*stk++=(INT16U)task >> 8;		/* 任务代码地址高8位 							*/
	/* 处理器是按特定的顺序将寄存器存入堆栈的,所以用户在将寄存器存入堆栈的时候也要依照这一顺序 */
	*stk++=0x00;					/* PSW 											*/
	*stk++=0x0A;					/* ACC 											*/
	*stk++=0x0B;					/* B 											*/
	*stk++=0x00;					/* DPL 											*/
	*stk++=0x00;					/* DPH 											*/
	*stk++=0x00;					/* R0 											*/
	*stk++=0x01;					/* R1 											*/
	*stk++=0x02;					/* R2 											*/
	*stk++=0x03;					/* R3 											*/	
	*stk++=0x04;					/* R4 											*/
	*stk++=0x05;					/* R5 											*/
	*stk++=0x06;					/* R6 											*/
	*stk++=0x07;					/* R7 											*/
	
	/* 不用保存 SP,任务切换时根据用户堆栈长度计算得出 								*/
	*stk++=(INT16U)(ptos+MAX_STK_SIZE) >> 8;	/* ?C_XBP 仿真堆栈指针高8位 		*/
	*stk++=(INT16U)(ptos+MAX_STK_SIZE) & 0xFF;	/* ?C_XBP 仿真堆栈低8位 			*/
	return ((void *)ptos);	/* 返回最低地址,这里不用弹出栈顶指针是为了提高计算效率 */
}

注意:这里的 ?C_XBP 是用于 C51 的仿真堆栈的,用于函数重载用的,因为默认 C51 函数不支持重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切换代码流程

总体上流程就是
1. 任务 1 硬件上下文保存到任务1的任务控制块 OS_TCB 中
2. 将任务 2 的任务控制块中的堆栈恢复到硬件堆栈中,并模拟成中断返回前堆栈格式
3. 通过 RETI 模拟中断返回,弹出包含任务 2 的硬件堆栈,实现跳转到 任务 2 执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相关变量解释

OSStkStart: 硬件堆栈地址
OSTCBCur: 当前运行要被切出的任务
OSTCBHighRdy: 当前要被切入的任务

换入代码流程

任务切换一般发生在 OSTimeDly() 函数中,调用流程为:

OSTimeDly (INT16U ticks)
	OS_Sched();
		OS_TASK_SW(); 
			#define OS_TASK_SW()	OSCtxSw() /* 任务级的任务切换宏 				*/
				OSCtxSw:    ; 汇编实现的芯片相关的任务切换宏

软件上分四步:
1. PUSHALL: 当前硬件寄存器先保存到硬件堆栈中
2. 调用 OSIntCtxSw_in: 将要硬件堆栈保存到换出的任务堆栈中
3. 调用 OSCtxSw_in: 将换入的任务堆栈恢复到硬件堆栈中
4. 调用 RETI 出硬件堆栈,完成任务切换

OSCtxSw:  

        USING 0  
        PUSHALL     ; 所有当前硬件寄存器压入硬件系统堆栈
        
OSIntCtxSw_in:
        ;;;;;;;;;;;;;;;;;;;;;;;;;;;;;;;;;;;;;;;;;;;;;;;;;;;;;;;;;;;;;
        ;获得硬件堆栈长度和起始地址,任务栈结构示意图(OS_CPU_C.C)
        ;; R5: 硬件堆栈长度
        ;;;;;;;;;;;;;;;;;;;;;;;;;;;;;;;;;;;;;;;;;;;;;;;;;;;;;;;;;;;;
        MOV  A,SP
        CLR  C	;进位标志位Cy清零
        SUBB A,#OSStkStart	;A <- A-OSStkStart-Cy
        MOV  R5,A     ;获得硬件堆栈长度        
    
        ;;;;;;;;;;;;;;;;;;;;;;;;;;;;;;;;;;;;;;;;;;;;;;;;;;;;;;;;;;;;;
        ;; DPTR: 指向当前需要被切出的任务
        ;;;;;;;;;;;;;;;;;;;;;;;;;;;;;;;;;;;;;;;;;;;;;;;;;;;;;;;;;;;;;
        ;OSTCBCur ==> DPTR  获得当前TCB指针
        MOV  R0,#LOW (OSTCBCur) ;获得OSTCBCur指针低地址,指针占3B。+0类型 +1高8位数据 +2低8位数据
        INC  R0			;指向地址的高8位
        MOV  DPH,@R0	;全局变量OSTCBCur在IDATA中
        INC  R0			;指向地址的低8位
        MOV  DPL,@R0
        ;此时 DPL,DPH 中存放的是系统当前任务控制块的地址

        ;OS_TCB结构的第一个数据项
    		;typedef struct os_tcb {
    		;OS_STK        *OSTCBStkPtr;        /* 指向任务栈的栈顶                           */
    		;指针占3B。+0类型 +1高8位数据 +2低8位数据
    		
        ;OSTCBCur->OSTCBStkPtr ==> DPTR  获得用户堆栈指针
        INC  DPTR        ;指针占3B。+0类型 +1高8位数据 +2低8位数据
        MOVX A,@DPTR     ;OSTCBStkPtr是void指针
        MOV  R0,A
        INC  DPTR
        MOVX A,@DPTR
        MOV  R1,A
        MOV  DPH,R0
        MOV  DPL,R1
        ;此时 DPL,DPH 中存放的是系统当前任务的用户堆栈结构        
     	;;;;;;;;;;;;;;;;;;;;;;;;;;;;;;;;;;;;;;;;;;
        ;保存硬件堆栈长度用户堆栈中
        ;;;;;;;;;;;;;;;;;;;;;;;;;;;;;;;;;;;;;;;;;;
        MOV  A,R5
        MOVX @DPTR,A

        MOV  R0,#OSStkStart	;指向硬件堆栈起始地址

        
        ;;;;;;;;;;;;;;;;;;;;;;;;;;;;
        ;; R0: 硬件堆栈 
        ;; DPTR: 要被切出的任务堆栈
        ;;;;;;;;;;;;;;;;;;;;;;;;;;;;
    
        ;;;;;;;;;;;;;;;;;;;;;;;;;;;;;;;;;;;;;;;;;;;;;;;;;;;;;;
        ;; 将硬件堆栈保存到软件堆栈中,顺序参考 PUSHALL
        ;;;;;;;;;;;;;;;;;;;;;;;;;;;;;;;;;;;;;;;;;;;;;;;;;;;;;;
        INC  DPTR
        INC  R0
        MOV  A,@R0
        MOVX @DPTR,A
        DJNZ R5,save_stack
        
        ;保存仿真堆栈指针?C_XBP
        INC  DPTR
        MOV  A,?C_XBP	;?C_XBP 仿真堆栈指针高8位
        MOVX @DPTR,A
        INC  DPTR
        MOV  A,?C_XBP+1	;?C_XBP 仿真堆栈指针低8位
        MOVX @DPTR,A        
    
        ;调用 Hook 程序
        LCALL _?OSTaskSwHook


        ; R0: 当前任务
        ; R1: 要换入的任务
        
        ;;;;;;;;;;;;;;;;;;;;;;;;;;;;;;;;;;;;;;;;;;;;;;;;;;;;;;
        ;全局变量修改: OSTCBCur = OSTCBHighRdy
        ;;;;;;;;;;;;;;;;;;;;;;;;;;;;;;;;;;;;;;;;;;;;;;;;;;;;;;
        MOV  R0,#OSTCBCur
		MOV  R1,#OSTCBHighRdy
		MOV  A,@R1
        MOV  @R0,A
        
        INC  R0
		INC  R1
		MOV  A,@R1
        MOV  @R0,A
        
        INC  R0
		INC  R1
		MOV  A,@R1
        MOV  @R0,A
              
        ;;;;;;;;;;;;;;;;;;;;;;;;;;;;;;;;;;;;;;;;;;;;;;;;;;;;;;
        ;全局变量修改: OSPrioCur = OSPrioHighRdy 使用这两个变量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指针比较变为字节比较,以便节省时间
        ;;;;;;;;;;;;;;;;;;;;;;;;;;;;;;;;;;;;;;;;;;;;;;;;;;;;;;
        MOV  R0,#OSPrioCur
		MOV  R1,#OSPrioHighRdy
		MOV  A,@R1
        MOV  @R0,A
        
        LJMP OSCtxSw_in
        
OSCtxSw_in:
		;/*  取得最高优先级任务的堆栈地址*/
        ;;;;;;;;;;;;;;;;;;;;;;;;;;;;;;;;;;;;;;;;;;;;;;;;;;;;;;
        ;; DPTR = 要换入的任务堆栈
        ;;;;;;;;;;;;;;;;;;;;;;;;;;;;;;;;;;;;;;;;;;;;;;;;;;;;;;
        MOV  R0,#LOW (OSTCBHighRdy)	;获得OSTCBHighRdy指针低地址,指针占3B。+0类型 +1高8位数据 +2低8位数据
        INC  R0
        MOV  DPH,@R0    ;全局变量OSTCBHighRdy在IDATA中
        INC  R0
        MOV  DPL,@R0
    	;此处 DPL,DPH 中存放的是当前就绪优先级的 TCB 指针

    	
        ;OSTCBHighRdy->OSTCBStkPtr ==> DPTR 获得用户堆栈指针
        INC  DPTR		;指针占3B。+0类型 +1高8位数据 +2低8位数据
        MOVX A,@DPTR	;OSTCBStkPtr是void指针
        MOV  R0,A
        INC  DPTR
        MOVX A,@DPTR
        MOV  R1,A
        MOV  DPH,R0
        MOV  DPL,R1
    	;此处 DPL,DPH 中存放的最高优先级任务(即要换入的任务)的用户堆栈指针 

        ; DPTR: 指向要换入的用户堆栈
    	
        ;*UserStkPtr ==> R5 用户堆栈起始地址内容(即用户堆栈长度放在此处)   
        MOVX A,@DPTR	;用户堆栈中是 unsigned char 类型数据
        MOV  R5,A		;R5 = 用户堆栈长度
    
        ;获取硬件堆栈地址
        MOV  R0,#OSStkStart;OSStkStart 是系统堆栈的起始地址

        ;;;;;;;;;;;;;;;;;;;;;;;;;;;;;;;;
        ; DPTR: 指向要换入的用户堆栈 
        ; R0: 指向硬件堆栈 
        ;;;;;;;;;;;;;;;;;;;;;;;;;;;;;;;;

restore_stack:

    	;系统中的堆栈的入栈顺序是自己做的一个。。。。。
    	;具体的堆栈顺序在 POPALL,PUSHALL中
    	
        ;;;;;;;;;;;;;;;;;;;;;;;;;;;;;;;;;;;;;
        ;; 将用户堆栈复恢复到硬件堆栈中
        ;;;;;;;;;;;;;;;;;;;;;;;;;;;;;;;;;;;;;
        
        INC  DPTR
        INC  R0
        MOVX A,@DPTR
        MOV  @R0,A
        DJNZ R5,restore_stack
    
        ; 因为是通过 R0 模拟 SP 访问的硬件堆栈,此时 R0 指向硬件堆栈堆栈顶了, 51 是堆栈是向上长的
        ; 这里是同步 SP 到栈顶?
        MOV  SP,R0
    
        ;恢复仿真堆栈指针 ?C_XBP        
        INC  DPTR
        MOVX A,@DPTR
        MOV  ?C_XBP,A	;?C_XBP 仿真堆栈指针高8位
        INC  DPTR
        MOVX A,@DPTR
        MOV  ?C_XBP+1,A	;?C_XBP 仿真堆栈指针低8位
  
        POPALL		;这句的任务是将系统堆栈恢复到各个寄存器中去了
        SETB EA		;开中断
        RETI		;从堆栈中弹出断点地址并装入PC中,使CPU回到原来主程序的断点处继续运行
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请联系:hwhale#tublm.com(使用前将#替换为@)

从 C51+uCos-II 近距离了解操作系统任务切换原理 的相关文章

  • Arduino和C51开发OLED显示屏

    技术 xff1a 51单片机 Arduino OLED显示屏 U8glib 概述 OLED显示屏常常用作为智能产品的显示设备 xff0c 本文简单介绍OLED显示屏的使用方法 详细 代码下载 xff1a http www demodashi
  • 中断函数中调用延时会影响其他中断?_C51编程11中断篇(中断原理1)

    在前面的IO篇中 xff0c 使用到矩阵键盘与LED xff0c 主函数中对它们的功能函数 xff0c 从而检测矩阵键盘是否被按下 xff0c LED是否需要被点亮 如下面的代码所示 xff0c 在循环中 xff0c 不断执行键盘扫描与显示
  • ucos-ii 的任务调度原理和实现

    ucosii 任务调度和原理 1 ucos ii 任务创建与任务调度 1 1 任务的创建 当你调用 OSTaskCreate 进行任务的创建的时候 xff0c 会初始化任务的堆栈 保存cpu的寄存器 创建任务的控制块 xff08 OS TC
  • keil C51 中使用虚拟串口调试串口

    功能介绍 xff1a 在不使用51开发板下 xff0c 使用keil C51中的软件仿真 和虚拟串口软件VSPD完成串口通信的过程 类似的还有一篇关于STM32调试串口的 keil MDK 中使用虚拟串口调试串口 操作步骤如下 xff1a
  • STM32之RTOS:uCOS和FreeRTOS

    RTOS全称是 Real Time Operating System xff0c 中文就是实时操作系统 RTOS是指一类系统 xff0c 如 uC OS xff0c FreeRTOS xff0c RTX xff0c RT Thread 等
  • freeRTOS与ucos II区别

    freeRTOS比uCOS II优胜的地方 1 内核ROM和耗费RAM都比uCOS 小 xff0c 特别是RAM 这在单片机里面是稀缺资源 xff0c UCOS至少要5K以上 xff0c 而freeOS用2 3K也可以跑的很好 xff1b
  • ucos iii 任务栈使用率统计方法

    第一步 使能任务统计功能 修改文件 os cfg h中的 OS CFG STAT TASK STK CHK EN宏 span class token comment TASK MANAGEMENT span span class token
  • UCOS-II任务设计

    UCOS II任务设计 任务函数的结构 xff1a 在用户任务函数中 xff0c 必须包含至少一次对操作系统服务函数的调用 xff0c 否则比其优先级低的任务将无法得到运行的机会 xff0c 这是用户任务与普通函数的明显区别 任务函数按照执
  • UCOS II 中信号量的使用

    UCOS II 中信号量的使用 UCOS II 中信号量的使用1 声明信号量2 创建信号量3 请求信号量4 发送信号量5 删除信号量 UCOS II 中信号量的使用 1 声明信号量 例如 xff1a OS EVENT Fun semp 声明
  • uCos中的信号量机制

    文章目录 1 背景2 概述2 1 主要机制及应用2 2 同步或通信的基本方式 3 信号量3 1 主要机制及应用3 2 分类3 3 互斥信号量3 3 1 嵌套 递归 资源访问3 3 2 删除安全 3 4 各种互斥机制的比较3 5 二值信号量3
  • UCOS学习(七)——信号量详解

    信号量 信号量简介信号量保护共享资源举个栗子 xff1a 如果不使用信号量信号量解决公共资源问题创建信号量 xff1a 信号量实现任务同步总结 信号量简介 信号量像是一种上锁机制 xff0c 代码必须获得对应的钥匙才能继续执行 xff0c
  • 【STM32】入门(十一):初识uCOS-III

    STM32 STM32单片机总目录 1 轮询 中断 多任务对比 2 什么是任务 如果您学过linux xff0c 那么任务可以理解为线程 在代码中的体现就是线程函数 xff0c 一个函数中有个无限循环函数 xff0c 并且永不返回 例如 x
  • CC2530学习(一)环境配置

    CC2530F256是一款将各种丰富的功能系统地集成到一片LSI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 大规模集成电路 的片上系统 System on Chip 简称SoC 内嵌增强型51内核的单片机 芯片后缀256
  • C51中data,idata,xdata,pdata的区别

    从数据存储类型来说 8051系列有片内 片外程序存储器 片内 片外数据存储器 片内程序存储器还分直接寻址区和间接寻址类型 分别对应code data xdata idata以及根据51系列特点而设定的pdata类型 使用不同的存储器 将使程
  • cpu.h-栈的宏定义-满减栈

    常常两两相对的东西 整一起后有点记不住 就写下来 cpu h中有宏定义使用哪种栈 define OS STK GROWTH 1 Stack grows from HIGH to LOW memory on ARM 栈的四种 满栈 满 字表示
  • UCOS2的文件目录

    想着闲着也是闲着 把之前学习ucos2源码的笔记整理一下 复盘一次 总结内容将其写为博客作为学习的输出 一 为什么要学RTOS或者IOTOS 我在大一时 开始进入实验室接触单片机 摸爬滚打的参加了几次比赛 也因此入了嵌入式的坑 大三时开始思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复习

    关于这个复习的资源 或者网址 点击 第一章 单片机的基础知识 1 什么是单片机 特点 将通用微型计算机基本功能部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构成的一种专用微计算机系统 嵌入式系统 用于解决小型被控对象的智能化问题 SCM或MCU 组成 特点 体积小
  • C51——IO口配置

    I O口配置 STC89C51RC RD 系列单片机所有I O口均 新增P4口 有3种工作类型 准双向口 弱上拉 标准8051输出模式 仅为输入 高阻 或开漏输出功能 STC89C51RC RD 系列单片机的P1 P2 P3 P4 上电复位
  • C51定时器和计数器 timer and counter

    代码 include
  • c51简单delay函数i的值跟延时的时间呈线性关系

    c51简单delay函数i的值跟延时的时间呈线性关系 一 简单delay函数 晶振频率 11 0592 MHZ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void Delay uchar i while i 二 证明 1 调试计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