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线的物理基础(二):信号在传输线中的速度

2023-11-11

  1. 铜中电子的速度

信号在传输线上传输的速度有多快?如果人们经常错误地认为信号在传输线上的速度取决于导线中电子的速度。凭着这种错误的直觉,我们可能会想象降低互连的电阻会提高信号的速度。事实上,典型铜线中电子的速度实际上比信号速度慢约 100 亿倍。

估算铜线中电子的速度很容易。假设我们有一根粗略的 18 号圆线,直径 1 毫米,电流为 1 安培。我们可以根据每秒有多少电子通过一段导线、导线中电子的密度和导线的横截面积来计算导线中电子的速度。导线中的电流可以表示为:

从7-1我们可以计算出电子的电压:

其中I表示通过某一点的电流,以安培表示;△Q表示在一个时间间隔内流动的电荷,以库仑为单位;△t表示时间间隔;q表示一个电子的电荷,等于1.6x10负十九次方库仑;n表示自由电子的密度,以/m三次方为单位;A表示导线横截面面积;v表示导线中的电子移动速度,单位m/s。

每个铜原子贡献大约两个可以穿过导​​线的自由电子。铜原子之间的距离约为 1 nm。这使得自由电子的密度 n 约为 n ∼ 10的27次方每平方米。

对于直径为 1 mm 的导线,横截面积约为 A ∼ 10的-6次方平方米。结合这些术语并在导线中使用 1 安培电流,导线中电子的速度可粗略估算为:

电子以大约 1 厘米/秒的速度行进。这大约和一只蚂蚁在地上奔跑一样快。

通过这个简单的分析,我们看到电子在导线中的速度与空气中的光速相比非常慢。导线中电子的速度实际上与信号的速度无关。同样,正如我们将看到的,电线的电阻对传输线中信号的速度只有非常小的、几乎无关紧要的影响。只有在极端情况下,互连的电阻才会影响信号速度——即便如此,影响也非常小。我们必须从错误的观念中重新校准我们的直觉,即较低的电阻意味着更快的信号。

但是我们如何调和信号的速度与电线中电子的极慢速度呢?信号如何在比电子从一端到达另一端所需的时间短得多的时间内从导线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答案在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果我们有一个装满弹珠的管子,将一颗弹珠从一端推入,另一端几乎是瞬间就会出现另一颗弹珠。弹珠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弹珠对下一个弹珠的力——从弹珠传递到弹珠的速度比弹珠的实际速度快得多。

当火车停在十字路口并再次启动时,车厢之间的联轴器与火车的接合速度比机车向前移动的速度快得多。以同样的方式,当导线中的一个电子被源抖动时,它通过它们之间的电场与相邻电子的相互作用也会抖动。电场中的这种扭结以变化场允许的光速传播到下一个电子。

当电线一端的电子移动时,电场中的扭结传播到下一个电子,并且该电子移动,在其电场中产生扭结到下一个电子,并一直沿着链向下直到最后一个电子电子从另一端移出电线。相互作用的速度——电子之间电场的扭结——决定了信号传播的速度,而不是电子本身的速度。

  1. 传输线中信号的速度

如果电子速度并不决定信号的速度,那么信号的速度由谁决定呢?

信号的速度取决于导体周围的材料以及与信号相关的不断变化的电场和磁场在传输线导体周围的空间中建立和传播的速度。

下图展示了信号在传输线上传播的最简单方式。信号是信号路径和返回路径之间的传播电压差。伴随着信号的传播,在两个导体之间会产生电压差,伴随电压差的是导体之间的电场。

信号在传输线传输的过程中产生电场,信号的速度取决于在信号和返回路径导体之间能够产生多快的变化的电磁场。

除了电压之外,信号导体和返回导体中还必须有电流流动,以提供电荷来为导体充电,从而得到产生电场的电压差。穿过导体的电流回路会产生磁场。

只需将电池的引线接触信号和返回路径,即可将信号发射到传输线中。突然的电压变化会产生突然的电场和磁场变化。这种场扭结将以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的速度(即材料中的光速)传播通过传输线周围的介电材料。

我们通常认为光是我们可以看到的电磁辐射。然而,所有变化的电磁场都是完全相同的,并且由完全相同的一组方程式麦克斯韦方程组描述。唯一的区别是波的频率。对于可见光,频率约为 1,000,000GHz。对于高速数字产品中常见的信号,频率约为 1–10 GHz。

电磁场建立的快慢会决定信号的速度。电磁场的传播和相互作用可以用麦克斯韦方程组来描述,如果电场和磁场发生变化,它们产生的扭结将以取决于某些常数和材料特性的速度向外传播。变化速度见下式:

其中,

表示自由空间的介电常数,8.89x10的-12次方F/m

表示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

表示自由空间的渗透性,4πx10的-7次方H/m

表示材料的相对渗透性

在空气中,相对介电常数和相对渗透性都是1,所以光速大约12inch/ns。

对于几乎所有互连材料,电介质的磁导率 μ 为 1。所有不含铁磁材料的聚合物的磁导率为 1。因此,可以忽略该项。相比之下,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 ε 绝不会小于或等于 1,空气除外。在所有真实的互连材料中,介电常数都大于 1。这意味着互连中的光速将始终小于 12 英寸/纳秒。速度是:

为简洁起见,我们通常将相对介电常数简称为“介电常数”。这个数字表征了绝缘体的一些电气特性。它是一个重要的电性能。对于大多数聚合物,它大约为 4。对于玻璃,它约为 6,而对于陶瓷,它约为 10。

在某些材料中,介电常数可能随频率变化。换句话说,材料中的光速可能与频率有关。我们称这种特性色散为频率对材料中光速的依赖性。通常,介电常数随频率升高而降低。当我们走向更高的频率时,这使得材料中的光速增加。在大多数应用中,色散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在大多数常见材料中,例如 FR4,介电常数在 500 MHz 至 10 GHz 范围内变化很小。根据环氧树脂与玻璃纤维的比例,FR4 的介电常数可以从 3.5 到 4.5。大多数互连层压板材料的介电常数约为 4。这表明了一个简单易记的概括。

要记住的一个很好的经验法则是,大多数互连中的光速约为 12 英寸/纳秒/sqrt(4) = 6 英寸/纳秒。

在评估板级互连中的信号速度时,我们可以假设它们以大约 6 英寸/纳秒的速度传播。

当场线看到介电材料的组合时,例如微带线,其中一些场线在大块材料中,一些在上方的空气中,影响信号速度的有效介电常数是不同材料的组合。当材料在整个横截面上不均匀时,预测有效介电常数的唯一方法是使用 2D 场解算器。例如,在带状线的情况下,所有场都看到相同的材料,有效介电常数是体介电常数。

互连的时间延迟、TD 和长度通过以下方式相关:

这意味着,例如,在 FR4 中向下传输 6 英寸长的互连,时间延迟约为 6 英寸/6 英寸/纳秒,或约 1 纳秒。行进 12 英寸大约需要 2 纳秒。

布线延迟,即每英寸互连延迟的皮秒数,也是一个有用的指标。它只是速度的倒数:1/v。对于 FR4,布线延迟约为 1/6 英寸/纳秒 = 0.166 纳秒/英寸,或 170 皮秒/英寸。这是在 FR4 中沿着传输线传播的信号的每英寸延迟。每英寸互连都有 170 皮秒的传播延迟。通过 0.5 英寸 BGA 引线的总延迟为 170 皮秒/英寸 × 0.5 英寸 = 85 皮秒。

本文内容由网友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您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的内容,请联系:hwhale#tublm.com(使用前将#替换为@)

传输线的物理基础(二):信号在传输线中的速度 的相关文章

  • 解决“AD中设置板子区域时候遇到的找不到闭合形状”问题

    问题说明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在画PCB时候有时候会想将PCB设置区域改为自己板子的大小 就是整个区域就只有自己的板子 大家不明白的话 可以看看下面这张图 或许就明白了 对于如何将PCB区域改为我们板子的形状 可以参考我这篇文章 这里我
  • 用741运算放大器搭建RC正弦振荡器:文氏电桥振荡电路

    实验目的 了解正弦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加强仿真multisim软件的运用水平 加强对电路的理解 搭建电路的动手能力 了解个元器件之间的配合 实验电路原理图 左侧为仿真电路 右侧为振荡波形 电路原理及其分析 I RC正弦波振荡电路又称文氏电桥振
  • 信号上升沿与系统带宽的关系

    对于理想方波而言 其上升时间与带宽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加以量化的 如下图所示 每个方波波形都是通过加上某几次谐波的正弦波频率分量而人为合成的 叠加的谐波分量越丰富 波形就越趋近于理想的方波 所以 如果可以获取每加入一次谐波后的合成波形上升时间
  • 信号完整性分析基础知识之有损传输线、上升时间衰减和材料特性(三):耗散因子Df

    在低频下 介电材料的漏电阻是恒定的 用体积电导率来描述材料的电性能 这种体积电导率与材料中离子的密度和迁移率有关 在高频下 由于偶极子的运动增加 电导率随频率增加 材料中可以旋转的偶极子越多 材料的体积电导率就越高 偶极子可以随着施加的场移
  • AD常用快捷键总结

    1 shift s 键 切换单层显示 2 q Ctrl Q 英寸和毫米 尺寸切换 3 D R进入布线规则设置 其中 Clearance 是设置最小安全线间距 覆铜时候间距的 比较常用 4 CTRL 鼠标单击某个线 整个线的NET 网络 呈现
  • 【Xilinx Vivado时序分析/约束系列5】FPGA开发时序分析/约束-IO时序分析

    在之前介绍的是FPGA内部的时序分析 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寄存器与寄存器之间 输入PAD 输入时钟 与寄存器之间 寄存器与输出 PAD 输出时钟 之间 输入PAD 输入时钟 与输出PAD 输出时钟 现在就开始分析FPGA与外部的其他器件的连接
  • 串扰的耦合途径

    虽然说串扰是电磁场的耦合 但是使用电容与电感就可以理解他 我们都知道两个导体会构成一个电容 当电容两端的电压发生变化时 会有电流从电容中流过 这个电容耦合不止发生在我们的信号线与信号线之间 同时也发生在信号线与回流平面之间 让我们来看一下下
  • PCB包地与串扰,工程界常常使用保护地线进行隔离,来抑制信号间的相互干扰,保护地线有时能够提高信号间的隔离度

    包地与串扰 硬件工程师炼成之路 工程界常常使用保护地线进行隔离 来抑制信号间的相互干扰 的确 保护地线有时能够提高信号间的隔离度 但是保护地线并不是总是有效的 有时甚至反而会使干扰更加恶化 使用保护地线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仔细分析 并认真处理
  • OrCAD原理图绘制使用操作

    文章目录 工程的创建 原理图整体设置 调用元器件库 常用元器件库调用 key 一些元器件库介绍 key 常用元器件搜索名 自建元器件库 新建元器件库 新建元器件 绘制元器件管脚设置 key Homogeneous和Heterogeneous
  • EMC一些常见问题(面试也会稍微提及)

    什么是EMC测试 如何进行EMC测试 什么是EMC测试 如何进行EMC测试 EMC EMI设计 电子发烧友网 elecfans com 1 为什么要对产品做电磁兼容设计 答 满足产品功能要求 减少调试时间 使产品满足电磁兼容标准的要求 使产
  • [PCB]这里带你了解何为PCB?

    现在 我们的生活已经遍地是电子智能设备 如手机 电脑 电视等 打开这些设备的后盖 都会见到一块布满元器件的板子 如电脑主板 手机主板等 这些都是PCB板的一种 如下如所示 一 PCB的概念 PCB 的中文名称为印制电路板 他是Printed
  • Allegro如何导出和导入设计规则操作指导

    Allegro如何导出和导入设计规则操作指导 当需要借用另外一款PCB的设计规则时候 Allegro支持把PCB设计规则导入到另外一块PCB中 如下图 具体操作如下 打开规则管理器 打开后如下图
  • Allegro输出带等长规则的Excel操作指导

    Allegro输出带等长规则的Excel操作指导 Allegro可以输出带等长规则的Excel文件 方便检查和查阅 具体操作如下 打开规则管理器 选择Relative Propagation Delay 选择需要输出的match group
  • AD18间距规则设置注意情况(Custom Query)

    在AD18中设置器件间距规则时 通常只能一个器件一个器件地设置 而不能同时设置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设置器件间距时 需要考虑到每个器件的具体位置和布局情况 以及器件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PCB设计中 器件间距规则是用来确保器件之间有足够的间隔 以避
  • 信号完整性分析基础知识之传输线和反射(一):阻抗变化引起反射

    阻抗不连续引起的反射和失真可能会导致信号的误触发和误码 这是导致信号失真和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某些情况下 这看起来像振铃 当信号电平下降时 下冲会影响噪声预算并导致误触发 或者 在下降信号上 峰值可能会上升到低位阈值以上并导致误触发 下图
  • IBIS AMI Model 算法模式的选择

    常规的信号完整性仿真 只会包含传统的基于IBIS的芯片行为级模型 但高速串行总线在使用过程中 经常会由于传输信道或链路过长以及信号频率较高而造成信号衰减过大 接收端无法正确判别信号 因此 这类SerDes芯片都需要集成均衡或者加重等信号处理
  • 如何在 Python 中使用零偏度对数变换

    如何在Python中进行零偏度对数变换 例如在 Stata 中它的实现是lnskew0 see https www stata com manuals13 rlnskew0 pdf https www stata com manuals13
  • 基于信号完整性的PCB设计原则

    最小化单根信号线质量的一些PCB设计建议 1 使用受控阻抗线 2 理想情况下 所有信号都应该使用完整的电源或地平面作为其返回路径 关键信号则使用地平面作为返回路径 3 信号的返回参考面发生变化时 在尽可能接近信号换层孔的位置增加至少一个返回
  • 深入了解 skew() 函数

    我真的需要了解如何skew xdeg 函数有效所有研究似乎都没有解释 x 角度如何影响其他点并像这样扭曲它 我需要知道是否有任何数学公式或一种方法可以预期使用特定角度的结果 附 我已经阅读了大量文档 其中最好的一个是DevDocs其中说 这
  • 倾斜一个角并向对角添加边框半径

    如何使用 CSS 重现这个形状 如何移动右上角 span Shift top right corner span 类似这样的东西 但仍然很难掌握 我会考虑使用图像 span border 2px dashed blue border rad

随机推荐